银行转债迎来强赎潮,年内或有千亿规模完成转股

热点事件 3

  今年,银行股表现强劲,随着正股股价的上涨,多只银行可转债触发了强制赎回条款。继苏银转债、成银转债等触发强赎之后,杭银转债和南银转债也将在7月正式摘牌。与此同时,银行市场再次出现了资产管理公司(AMC)通过可转债转股增持上市银行股份的情况。

  随着银行转债市场迎来“赎回潮”,业内人士预计,银行转债的整体存量规模将大幅减少。今年大约有1000亿元的银行转债可能会完成转股。这不仅意味着剩余可转债的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也促使机构投资者调整其投资策略。

  又有2只转债将摘牌

  7月4日,杭银转债迎来最后转股日。根据最新收盘价计算,若投资者未在最后交易日前卖出或于转股日前完成转股,将面临超过30%的潜在亏损。杭银转债将于7月7日正式摘牌,正式退出资本市场。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中证银行指数累计涨幅高达15.57%,远超大盘平均水平。其中,杭州银行股价涨幅达18.28%。早在5月,杭州银行股价就突破了杭银转债转股价11.35元的130%强赎线,触发价为14.76元,导致杭银转债被强制赎回。

  南京银行的南银转债也将在7月迎来退市。今年内,南京银行股价累计涨幅达到12.11%。在5月13日至6月9日的15个交易日里,其收盘价均不低于南银转债转股价格8.22元/股的130%(即10.69元/股),由此触发了提前赎回条款,正式进入退市流程。

  具体而言,南银转债的最后交易日为7月14日,而投资者可以进行转股操作的最后期限是7月17日。在提前赎回程序完成后,南银转债将从7月18日开始在上证所正式摘牌退市。

  今年以来,银行可转债频繁触发强制赎回条款,核心驱动因素在于银行股股价的持续上涨。截至7月3日收盘,42只银行股中有41只股票年内实现上涨,其中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兴业银行的涨幅均超过30%。

  “银行股估值修复是银行可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的主要原因。”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自2024年以来,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低波动红利策略推动了中长期资金持续流入银行股。银行股凭借其高股息率和低估值,成为资金配置的首选标的。特别是头部城商行,由于其资产质量优异、利润可观,为股价上涨提供了坚实支撑。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对于上市银行来说,可转债转股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可以降低银行的财务成本,同时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另一方面,它还能向市场传递出银行财务状况良好、经营稳定的信号,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投资者购买银行股。

  浦银转债复刻“光大模式”

  银行可转债的转股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当银行正股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不佳且面临可转债到期的压力时,通常需要依靠银行的机构股东伸出援手,通过提升转股比例来确保可转债能够顺利转股。

  浦发银行最近就发生了类似的情况。6月30日晚,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收到信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信达投资”)的通知,信达投资已将其持有的约1.18万张浦发转债转换为该行的A股普通股,合计转股数量为9.12万股。

  转股完成后,浦发银行的普通股总股本增加至302.64亿股。与此同时,信达投资凭借3.1085%的持股比例,成功跻身浦发银行前十大股东之列。

  自浦发转债上市以来,一直未能触发赎回条款,转股进度极为缓慢。在中国信达介入之前,仅有144万元浦发转债完成了转股,转为浦发银行普通股,而未转股的比例高达99.9971%。而此时,距离浦发转债到期仅剩下4个月的时间。

  “对于银行来说,可转债必须成功转股,才能全额计入核心一级资本。若未能在到期前转股,银行需支付到期的本金和利息。对浦发银行而言,信达投资的转股操作无异于雪中送炭,极大地缓解了其现金偿付压力。”一位转债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信达投资所持有的浦发转债是由同属“信达系”的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信达证券”)划转而来的。从信达证券划转到信达投资,再到信达投资完成转股,整个过程仅用了三天时间。

  6月25日,信达证券通过其管理的信丰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在上证所系统累计增持了浦发银行可转债1.1785亿张,占该可转债发行总量的23.57%。

  次日,信达证券管理的信丰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将其持有的全部浦发转债转让至信达投资的账户,信达投资正式成为浦发转债的持有主体,此次交易涉及的债券面额高达117.85亿元。

  6月27日,信达投资将其持有的“浦发转债”转换为普通股,合计转股数量为9.12亿股,占浦发银行总股本的3.01%。

  中国信达此次的操作被市场视为“光大模式”的再现。2023年3月,在光大银行可转债“光大转债”的最后转股日,原中国华融出手,将其持有的1.4亿余张“光大转债”迅速转股,转换为光大银行A股普通股,这一数量占“光大转债”发行总量的近五成(46.67%)。

  在此次转股之前,原中国华融并未持有光大银行的任何股份。然而,转股完成后,原中国华融持有光大银行普通股41.85亿股,占该行普通股总数的7.08%,从而成为光大银行的主要股东之一。

  不仅如此,凭借此次转股,原中国华融还成为了光大银行的第四大股东,并且向光大银行派驻了一名董事。这一举措也标志着五大AMC首次成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主要股东。

  “对于AMC而言,转股操作不仅可以将债权转化为股权,从而分享银行股价上涨带来的红利,还能凭借股东身份参与银行的经营决策,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资产配置。”前述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银行来说,转股不仅可以有效减轻负债压力,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增强抗风险能力,还能借助AMC的资源整合能力,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对于AMC而言,不良资产经营是其核心业务,而投资银行股可以实现战略协同与财务回报的双重目标。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与AMC在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协同空间。

  “此外,银行股通常具有高股息、低估值的特点,尤其在当前部分银行基本面持续改善的背景下,长期持有银行股权能够提供稳定的收益,这与AMC在资产配置中对安全性和收益性的需求高度一致。”薛洪言表示。

  银行转债规模将进一步收缩

  市场人士预计,在杭银转债、南银转债完成转股摘牌以及浦发转债到期之后,银行转债市场的存量规模可能会大幅缩减。“今年大约有1000亿元的银行转债可能会完成转股。与此同时,由于可转债的审批和发行节奏仍然较慢,导致整个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收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团队指出。

  根据Wind数据,目前市场上共有10只银行转债。其中,兴业转债、重银转债、上银转债、齐鲁转债在今年以来的涨幅分别达到了11.13%、7.53%、7.20%和4.53%。随着正股股价的不断上涨,这些转债可能触发强制赎回条款。

  监管政策调整也影响着银行转债市场的供给格局。2023年8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存在破发、破净、持续亏损或财务投资占比过高的上市公司实施了更严格的再融资管控。根据该政策要求,符合上述情形的企业将被限制再融资间隔周期与融资规模。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作为破净现象较为集中的领域,其可转债发行渠道受到实质性制约。Wind统计数据显示,新规实施近两年来,境内资本市场未再出现新增银行可转债发行案例。

  “除了因为股价上涨导致的可转债提前赎回,今年还有一些银行可转债面临6年到期的问题,比如浦银转债。在未来一年内,银行转债的整体存量规模将会大幅减少,这也意味着剩下的可转债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华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

  国海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指出,银行转债供给的持续减少正在深刻改变市场的结构,并引发了配置替代的需求。作为机构投资者传统的核心底仓资产,各类基金对银行转债的配置热情与其存量规模同步下降,出现了持续的减配趋势。因此,基金将转向寻找红利资产或其他替代品,以填补配置上的空白。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